···
淹溺,在普通群众中常被称作“溺水”或“溺死”意外。
···
根据世界卫生组织(WHO)的统计,
全球每年约有372 000人死于淹溺,
意味着每天每小时有40人因淹溺而丧失性命。
在青少年意外伤害致死的事故中,
淹溺事故则成为头号杀手。
第一目击者和专业急救人员迅速而有效的抢救,
可以改变提升淹溺人员的生存和预后。
···
根据中华急诊医学杂志公布的中国淹溺专家共识,
淹溺不再使用“湿或干性淹溺"、"主动/被动/静默性淹溺"、"二次淹溺"、“濒临淹溺”等名词。
···
淹溺只有非致命性和致命性的区分:
如果淹溺者被救,淹溺过程则中断,称为“非致命性淹溺”。
如果是因为淹溺而在任何时候导致死亡的,那么就叫做“致命性淹溺”。
真正的溺水并不像影视剧那样呼救挣扎,
溺水大多是站在水里安静死去。
淹溺的发生,往往在几十秒中发生。
缺氧、低体温和高碳酸血症是淹溺最主要的问题。
淹溺生存链:预防、识别、提供漂浮物、脱离水面、现场急救
通过有效的人工通气迅速纠正缺氧是淹溺现场急救的关键。
····
当发生淹溺事件,第一目击者应立刻启动现场救援程序。
首先应呼叫周围群众的援助,有条件应尽快通知附近的专业水上救生人员或110消防人员。
同时应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。
第一目击者在专业救援到来之前,可向遇溺者投递竹竿、衣物、绳索、漂浮物等。
不推荐非专业救生人员下水救援;
不推荐多人手拉手下水救援,不推荐跳水时将头扎进水中。
在拨打急救电话时应注意言简意赅,特别要讲清楚具体地点。
约定明显城市或野外标志物等候,一旦急救车到来可迅速引领医疗人员到现场。
不要主动挂掉电话,并保持呼叫电话不被占线。
呼叫者应服从于调度人员的询问程序,
如有可能,可在调度指导下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的判断,
如发现患者无意识无呼吸或仅有濒死呼吸,
可在120调度指导下进行徒手心肺复苏。
120调度人员应指导第一目击者清理患者口腔异物,开放气道,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。
淹溺患者出现心搏骤停不推荐单纯的胸外按压指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