冻伤

冻伤


冻伤分级

冻伤
分度 病理损害 临床表现 预后
红斑性冻伤,损害在表层 稍有麻木、疼痒 1周后脱屑愈合
II° 水泡性冻伤,损害在真皮层 感觉迟钝、水肿 2-3周后若无感染,可痂下愈合,稍有疤痕
III° 坏死性冻伤,损害在全层及皮下 由苍白转为黑褐色,出现血性水疱,知觉消失 4-6周后坏死组织脱落,肉芽创面愈合缓慢,留有疤痕
IV° 深层坏死,损害侵及肌肉、骨髓 可为干性坏死,感染后为湿性坏死,中毒症状严重 治愈后多留有功能障碍或残疾

急救原则

···

①迅速脱离寒冷环境,防止继续受冻;

②抓紧时间尽早快速复温;

③局部外用冻伤膏,改善微循环;

④抗休克、抗感染和保暖;

⑤二、三度冻伤未能分清者按三度冻伤治疗;

⑥口服活血化瘀类药物。


快速复温

尽快使患者脱离寒冷环境,如有条件,应立即进行温水快速复温,复温后在充分保暖的条件下后送。

如无快速复温条件,应尽早后送,后送途中应注意保暖,防止外伤。

复温方法:

将冻肢浸泡于42摄氏度温水中,至冻区皮肤转红,尤其是指(趾)甲床潮红,组织变软为止,时间不宜过长。

对于颜面冻伤,可用42摄氏度的温水浸湿毛巾,进行局部热敷。

在无温水的条件下,可将冻肢立即置于自身或救护者的温暖体部,如腋下、腹部或胸部,以达复温的目的。

···

救治时严禁火烤,雪搓、冷水浸泡或猛力捶打患部。

···

冻僵患者

迅速而稳妥地将患者移入温暖环境,脱去衣服、鞋袜,采取全身保暖措施,盖以棉被或毛毯,

并用热水袋、水壶放腋下及腹股沟加热(注意不要直接放在皮肤上,用垫子、衣服或毯子隔开,避免烫伤),

有条件用电毯包裹躯干或用红外线和短波透热等,

也可将患者浸入40-42摄氏度温浴盆中,水温至34-35摄氏度开始,5-10分钟提高至42摄氏度,待直肠温度升到34摄氏度,

有了规则的心跳和呼吸之后,停止加温。


局部处理

(1)局部给药:复温后局部立即涂敷冻伤外用药膏,可适当涂厚些,指(趾)间均需涂敷,并以无菌敷料包扎,每日换药1-2次。面积小的一、二度冻伤,可不包扎,但应注意保暖。可供使用的冻伤膏有呋喃西林霜剂、呋喃西林、可的松霜剂、右旋糖酐霜剂等。

(2)水疱的处理:应在无菌条件下抽出水疱液,如果水疱较大,也可低位切口引流。

(3)坏死痂皮的处理:对坏死痂皮应及时清除。

(4)感染创面的处理:感染创面应及时引流,防止痂下积脓。


预防感染

严重冻伤应口服或注射抗生素,并常规注射破伤风抗生素。

results for ""

    No results matching ""